發布時間:2015年12月08日13:00
倫敦12月3日消息,近一段時間中國的金屬生產商紛紛宣布減產。中國10家主要銅冶煉企業日前聯合發出聲明,將把2016年產量削減35萬噸。
鋅生產商也不甘落后,十大鋅冶煉廠也準備明年減產50萬噸;而中國八大鎳企則計劃明年減產約20%,相當于減產約8萬噸。
這些聲明表明,繼今年金屬價格暴跌后,中國的金屬企業與西方同業同樣飽受壓力。
中國金屬企業明顯將價格暴跌歸咎于投機客,這些投機客投入大量資金,對上海期交所每種工業金屬都進行空頭押注。
中國鎳企表示,鎳價已經“嚴重偏離基本面”,而銅企則進一步要求中國監管機構調查“惡意”賣空行為。
而上海期交所的空頭大軍看上去大多不為所動。雖然每當有減產消息公布,對應的金屬會出現一波空頭回補的反應,但影響總是有限,倫敦市場的表現更是明顯,金屬價格在倫敦市場都再度下跌。
但其實這些減產措施不像表面看來那么有力,同時對于解決金屬行業的核心問題無濟于事,也就是根據需求疲軟情況調整供應,而需求疲軟的最大癥結就在中國本身。
**都是供應惹的禍?**
外界懷疑中國的金屬企業能否真正落實產量承諾,以及他們集體行動的決心能堅持多久,這種心態也可以理解。
為了支撐鋁價,中國的鋁企每隔一陣便會稍微聯手合作,但總是收效甚微。產量持續超過需求,而價格也繼續下滑,無論在中國市場還是倫敦皆是如此。
不過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在于,在一個需求不利的環境下,光靠減產阻止價格下跌可以作到什么程度。
**生產商或加工商?**
這些中國金屬減產動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于,說得更準確一點的話,參與的企業其實是金屬加工商,而非生產商。
以明年銅減產計劃為例。參與的銅冶煉商是將原料加工成精煉銅,這些原料包括廢銅及銅精礦。
他們多數沒有參與的是自行開采銅精礦。但減產能夠真正帶來影響的正是采礦階段。
這類減產動作對定價的影響,比較可能反映在原料市場上,銅冶煉商及礦商目前正為了明年的加工費率陷入一年一度的談判斗法。
鋅減產的情況也類似,也許巧合,中國的鋅減產規模恰恰就和嘉能可10月宣布的鋅礦減產計劃一樣多。
嘉能可已經減少了對冶煉商的原料供應,而冶煉商目前正面臨鋅價、冶煉副產品價格及加工處理費用皆下跌的致命組合。
中國冶煉商的縮減動作只不過是對原料情勢變化作出反應,這些縮減動作本身并不代表產量減少,而比較像是加工流量的可能調整。